·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·
岳阳党校通讯
第2期
中共岳阳市委党校
坚持三个正确对待 自觉加强党性修养
中共岳阳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 盛荣华
(
同志们:
根据市委党校和市委副书记、党校第一校长克勤同志的安排,要我在党校讲一堂课,与大家一起交流思想,谈一谈体会。讲这堂课,我感觉有压力。一是因为这段时间工作任务比较重,没有时间充分准备。直到昨天,才整理出一个稿子。二是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在市里各条战线、各行各业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,经验丰富,经常听报告,也经常作报告。三是克勤书记今天亲自主持,他担任领导职务时间很长,领导经验丰富,理论水平高。还有市委党校的石校长
我今天讲的主题是“坚持‘三个正确对待’,自觉加强党性修养”。三个正确对待,就是“正确对待组织、正确对待同志、正确对待自己。”“三个正确对待”,是一个老话题,不好讲,讲多了就变成了大道理。“三个正确对待”,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。我认为,一个人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,如果做到了“三个正确对待”,他的党性修养、道德修养、人格修养就比较完善了。“三个正确对待”与党性修养关系密切,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。那么怎样才是“正确对待组织、正确对待同志、正确对待自己”呢?第一句话,正确对待组织——知恩图报;第二句话,正确对待同志——知人之长;第三句话,正确对待自己——知足常乐。破折号后面的内容,就是我们在“三个正确对待”上要达到的一种境界,或者说,是提出来的要求。
一、正确对待组织——知恩图报
正确对待组织,就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对待组织的培养、教育、监督和管理,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,都要自觉置身于党组织之中,而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“游离”于党组织之外。正确对待组织,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品格和政治觉悟,也是判断一名党员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在入党的时候,就宣誓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。在我们党84年的光辉历程中,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,都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对党忠诚老实,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决定。应该肯定,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正确对待组织的,但也有少数党员还不能正确对待组织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,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,思想上出现困惑和误区,有的人把“共产主义希望渺茫,社会主义模糊不清,资本主义垂而不死,封建主义幽灵不散,个人主义实实在在”挂在嘴边;有的本位主义严重,缺乏大局意识,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阳奉阴违,甚至把“私人关系”看得重于组织利益,拿原则换私情,损公肥私;有的忘了公仆身份,面对群众高高在上,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脑后,“不怕群众不满意,就怕领导不注意”;有的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,把“三大作风”变成了“理论联系实惠”、“密切联系领导”、“表扬与自我表扬”;有的对上级组织的决策,喜欢评头品足,说三道四,逆向思维,似乎不发表一点不同意见、不发些牢骚,不足以反映他的水平,有的甚至把它当成一种时髦;有的工作上取得了一点点成绩,就居功自傲,讨价还价,对组织上的调配,讲价钱、不服从,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,拒绝组织的教育和监督。最近,市委调整了一些单位的领导班子。我和克勤书记在找一些干部谈话时,听到有的同志这样埋怨:“组织上这次调整我不公平,对干事的人不公平。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没有苦劳也有疲劳,是作出了成绩的。为什么要调整我呀?”辩证地来看,我觉得这个同志在一个地方工作了那么多年,非常辛苦,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这是应该肯定的。但同时我又在想,你作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是班子成员,组织上把你放在这里,你不但要做工作,而且应该把工作做好。做好了,这是天职;没做好,那是失职呀。何况还没有做得很好嘛!所以,我们不能够因为做了一些工作,取得了一点成绩,就认为组织上应该提拔,不应该调整他。实际上说到底,这些现象都是不能正确对待组织的表现。上述现象和问题尽管不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主流,但也决不是极个别的现象。我们每一个党员都有一个正确对待组织的检验和考验的问题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谁如果认为自己是圣人,是埋没了的天才,谁如果与集体脱离,谁的命运就要悲哀。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,并且帮你两个脚跟站得更加稳固。”这充分说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。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对待组织呢?
第一,要执行组织的决定。执行党的决定,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基本要求。好的政策,好的方针,能不能落到实处,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,关键在于贯彻执行得如何。现在有些地方、有些党员干部在执行组织决定方面搞表面文章、弄虚作假,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搞本位主义、地方保护主义,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,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,或者说搞假执行、打“擦边球”、搞“绕道走”。前不久,我看了中央电视台《经济半小时》报道的江苏常州的“铁本事件”。本来中央三令五申要加强土地控制管理, 100亩以上的用地要报国土资源部审批。他们就采取一个变通的办法,100亩的分成10次来立项,把它“拆整为零”,这样就批了。结果造成资源被闲置浪费,群众意见很大。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光江苏的常州有,搞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的事情,可能在我们的身边也有。在这次“机关作风大家评”活动中,群众给我们市直机关提了六千多条意见。意见里面有很多就是这个方面的问题。反映一些部门和单位,将“政府权力部门化、部门权力利益化”,自己出台一些土政策,与上面的政策相违背,只收费,不办事、不服务。这个方面群众意见是最多的。最近我们在对《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时,发现有的地方超职数配备干部、违反程序提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严重。干部职数,包括党政班子成员的职数是多少、部办委局的职数是多少、领导职数是多少、非领导职数是多少,上面都规定得十分具体清楚。而我们有的地方为什么突破得那么严重呢?说到底呀,就是不能够服从组织决定,不按政策办事。更值得担忧的是,有的单位的负责人,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有的县直部办委局很多都搞党政分设,这不是一个制造矛盾的搞法吗?每个党员,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增强组织观念,坚决执行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与上级保持一致,这是最起码的要求。执行组织决定,要上下一致、表里一致、言行一致,决不能够搞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,不能够搞“当面表硬态,背后却硬顶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正确对待组织,才能对得起组织。
第二,要接受组织的监管。党要有力量,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体系。共产党员只有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,党才能形成一个整体,形成活力。失去监督的权力,容易滋生腐败。失去监督的党员,是最容易犯错误的。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接受监督,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置身于组织监督、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、纪律监督之下。现在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害怕监督、逃避监督、反对监督,尤其是“八小时以外”的监督。现在组织部门考察干部,不仅要考察干部的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,还要考察干部的“生活圈”和“社交圈”,只有这样才能把干部的情况考察得比较真实、比较全面。但是要把干部的“生活圈”和“社交圈”考察准确又谈何容易。八小时以外,大家都强调个性自由、保护隐私。共产党员也是人,也有隐私,也有个性自由,也允许张扬个性。但我们有的干部,“八小时之内”和“八小时之外”完全是两副面孔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、两种不同的言行。有人开玩笑说:“有的干部八小时以内是个人物,八小时之外是个动物;八小时以内拼命干,八小时之外拼命玩。”有一次有一个老同志给我提意见,他说:“你们组织部门考察干部,不要搞那么复杂,只要找三个人谈就行了。第一是他(她)的老婆(老公),第二是他的朋友,第三是他的秘书。只要找这三个人了解,这个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、思想面貌、廉政勤政的情况就很清楚。”我一想,确实也有道理。因为这三个人时时刻刻在他身边,回到家里跟妻子(丈夫)在一起,工作时间跟秘书在一起时间多(我们地厅级和县处级干部没有秘书,但有司机),下了班之后跟朋友在一起。朋友在一起,麻将桌上、酒桌上,敞开思想,无话不说。平时不敢说的话,这个时候都敢说。所以这三个人,对他的一言一行、真实面目了解得最清楚。后来我就反过来问这个老同志:“找这三个人了解情况,是可以搞准。但即使这个干部有劣迹,这三个人会不会说呢?一个是自己的老婆(老公),一个是自己的朋友,一个是自己的秘书或者司机,他们的利益都跟这个领导干部密切相关,他们的身家荣禄也是跟这个领导干部联系在一起的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除非他们的利益受到伤害,反目为仇了,才会说。”所以考察了解一个干部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的。我跟有的同志交流,谈到考察干部有“三难”:听真话难、说真话难、动真的难。下去考察干部,想听到真实的情况很难,人家不愿意跟你说。特别是当这个干部要交流提拔的时候,都说他好得不得了。但提拔调走了以后,就有人跟你讲了:“我跟你讲句实话,这个干部实在不怎么样,感谢你们帮忙,把他调走了!”说真话,大家都有顾虑,怕得罪人。再说讲了真话,个人又没有什么好处。既不能提拔,又没有奖励。何必去讲真话,何必去得罪人呢?动真的难。对一些违反纪律规定的人和事,要开展批评都很难。敢于批评人的领导,是一个好领导。他敢于开展批评,是为了工作,是事业心强的表现,是无私无畏的表现。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开展批评,对上面捧,对下面摸。对上为什么要捧?因为个人的升迁跟领导密切相关,领导看中了可以提拔。对下为什么要摸?因为要拉选票,民主测评时要推荐、要打勾。得罪的人多了,投不称职票的人可能就多了。又譬如说,违反干部人事制度、超职数提拔干部的问题,我们想狠下决心扭转这个局面、遏止这个势头,但是做起来比较困难,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水平还没有提高。《圣经》中有个故事,讲一个人有一次遇到了神。神就对他说:“我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愿望,但是在你得到一样东西的同时,你的邻居可以得到两样。”这个人听了非常高兴,但很快他又从大喜变成了大忧:“我得到一块金子,邻居可以得到两块;我得到一幢别墅,邻居可以得到两幢;我得到一个美女,邻居可以得到两个。这划不来,况且我和他的关系又不好。”于是他对神说:“请您挖掉我的一只眼睛吧。”为什么呢?因为这样他的邻居就要被挖掉两只眼睛。这个故事讲的神对人性的考验。人的本性都有自私和贪欲的一面。如何来克服自私和贪欲呢?一方面靠主观改造,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不断的升华。另一方面靠纪律约束。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来讲,自觉接受监督,是不断改造自己、克服利己主义的一副良药。党员干部要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,要认真学习领会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(试行)》和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,以这两个《条例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,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,为人民掌好权、用好权。
第三,要感激组织的培养。正确对待组织方面的要求是“知恩图报”,其内涵包括“知恩”和“图报”两个方面。一个方面是“知恩”,知党组织的恩。今天在座的各位,也包括我自己在内,个人的成长进步除了自身的努力,更重要的是要靠组织上的培养。没有组织给你的舞台,你有再大的本事,也是没有办法施展出来的。现在有一些干部对组织不知感恩,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个人奋斗的结果,现在担任的职务还不够,没有得到重用。有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之后,只讲感谢某个领导的栽培,感谢某个朋友的帮忙,感谢自己有本事、运气好,惟独不讲感谢组织。没有得到提拔重用,就牢骚满腹、怨天尤人,埋怨组织上亏待了他,大有怀才不遇之感。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在用人的问题上以人划线,任人唯亲,编织个人关系网。现在在干部任用上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,一个是事前封官许愿、不负责任;一个是事后跑风漏气、抢先通气。在讨论干部前,有的人就对干部讲,你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,你早该提拔了,我保证帮你说话,你可以当哪个局的局长,可以当哪个科的科长。有的甚至常委会还在开,刚刚讨论完某个同志的任用,就出去上厕所去了,其实是打电话去了。告诉某某同志:“你的事通过了,我在会上给你说了硬话。”其实他什么话也没说。另一方面是“图报”,报组织之恩。古语说,知恩不报非君子。报组织之恩,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、忠诚党的事业、听从党的指挥、维护党的形象,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。
第四,要遵守组织的纪律。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,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。以铁的纪律把全党团结统一起来,为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共同奋斗,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。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:“加强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”。革命战争年代如此,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样如此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一些党员的纪律观念有所淡化,一些党组织对党员的纪律约束有所放松,涣散党的纪律的干扰因素有所增加。有的不遵守政治纪律,随意散布政治谣言和小道消息,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论;有的不遵守组织纪律,个人不服从组织决定,下级不服从上级决定;有的不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,搞“个人说了算”,搞“一言堂”,重大问题不通过集体讨论决策,会上不说、会后乱说;有的不遵守干部人事工作纪律,不按原则办事,不讲程序、条件,不该许愿的许愿,不该通气的通气,不该打招呼的打招呼,不该插手的插手。我们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,要重视加强纪律教育,加强党的纪律建设。对一切违反党的纪律的人和事,要坚决制止处理。作为党员干部来讲,坚持遵守党的纪律,一要自觉,二要坚决。要自觉,是因为党的纪律反映了全体党员的意志,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,是每个共产党员向党作出的庄严承诺,所以要把遵守党的纪律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。要坚决,是因为党的纪律是严肃的,是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,也是每个党员的“护身符”。党的纪律能保护我们每个党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。在遵守纪律方面,我们的态度要坚决,绝不能含糊。
二、正确对待同志——知人之长
正确对待同志,是一种气度,一种胸怀,一种境界。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人,他的道德修养、人格修养就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。我们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。一声真诚的问候,一次倾心的交谈,一点无私的援助,收获的就是友谊和快乐。我们有的同志不善于与人团结共事,究其原因,主要是“两缺”:一是缺“位”,二是缺“心”。所谓缺“位”,就是缺乏换位思考。我觉得,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最可贵、最难得的品质。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,是不可能与别人搞不好团结的。所谓缺“心”,就是对人缺乏虚心、诚心、宽心。有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,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,越比越得意,越比越沾沾自喜。有的人心胸不开阔,喜欢逢迎。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,成天被鲜花、掌声所包围,听习惯了。一旦听不到逢迎的话,就觉得寂寞,听到不同意见便沉不住气,就暴跳如雷。有的人对同事一个“假”字,假面孔、虚情假意,当面说好话,背后说坏话。有的人对领导一个“捧”字,阿谀奉迎,当面吹捧,搞“精神贿赂”。对下级表现一个“压”字,颐指气使,仗势压人。有一个故事,讲的是有个家庭主妇经常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,说“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,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,总是斑斑点点。” 直到有一天,有个朋友到她家,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女人衣服洗不干净。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,把这个主妇窗户上的灰渍抹掉,说:“看,这不就干净了吗?” 原来,不是别人的衣服没洗干净,是自己家的窗户没擦干净。这个故事说明,有的人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,没发现自己的不足。如何正确对待同志?我的体会有三点:
第一,心要真诚。待人贵在真诚。诚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。俗话说,真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诺基亚公司总裁曾经说过“诚信就象大厦的基石”。现在人人都愿意与老实人打交道,都希望别人是老实人,就是自己不愿意当老实人。为什么呢?当老实人吃亏,怕自己吃亏上当。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不愿意做老实人,那还有什么老实人存在呢?构建和谐社会,要以人为本。做人呢,要以诚为本。我始终认为,老实人最终是不会吃亏的,老实人吃小亏占大便宜,古往今来都是如此。自以为聪明的人是小聪明,若愚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慧!我国著名的翻译
第二,胸要宽厚。就是胸襟要宽厚。厚待他人,实际上是厚待自己。厚待他人,才能与人赤诚相见,团结互助,共同进步;厚待他人,就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。有人说,一个人如果成天昂首挺胸,总有一天他会把自己的腰损坏。人有时侯要学会低头。有一个故事,讲一个人有天遇到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,就请教苏格拉底一个问题:“天与地到底有多高?” 苏格拉底回答说:“3尺。”这个人很不理解:“天与地之间怎么会只有3尺呢?我们人都有5、6尺高。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3尺高的话,这么多人不是把天地戳了很多窟窿了。”苏格拉底说:“所以,凡是身高超过3尺的人,想在天地之间长久立足,就必须学会低头。”这个低头是什么意思呢?我的理解是,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,都有缺点,都有可能犯错误。犯了错误之后,只要是低头反思,加以改进,就可以不断地进步,不断地成长。民间有句谚语,说的是“低头是稻穗,昂头是稗子”。越成熟、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,只有那些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摆招摇,始终把头昂得高高的。我理解“低头”,就是人要学会忍耐,受得了委屈,不能老是昂着自己的头。我们现在一些领导班子出问题,并不是出在廉政上、能力上,经常出的问题是班子不团结。有的班子内部不团结、不协调,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,就是班子成员之间互不买帐、互不宽容、互不低头,非要争个你高我低。其结果呢?两败俱伤。这样的教训不少。我曾在有些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上讲过这样的观点:对领导班子来讲,要把班子的团结,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,作为一种形象来塑造,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,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。对班子成员个人来讲,团结是利人利己的事,是个人的事。讲团结,是对缘分的珍惜。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缘份,与人共事是一种缘份,而这种缘份是可遇不可求的,大家在一个地方、一个班子里共事,讲的就是一种缘份,谁都要珍惜这个缘份。讲团结,是对健康的珍惜。谁都珍惜自己的身体,在一个团结、和谐的氛围里面工作,大家心情才会舒畅,工作才会愉快,身体才会健康。相反,如果在一个班子里共事,相互之间互相猜忌,心存戒备,心不齐、气不顺,烦恼的事情多,没有一个让人开朗的氛围,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。讲团结,是对成功的珍惜。我们干部队伍里面基本上都是平民子弟,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组织培养,靠的是自身努力。不团结、闹矛盾就会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,甚至葬送自己的前程,多么不值得!如何才能保持团结?还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:“大事讲原则,小事讲风格;大事清醒,小事糊涂一点”。清朝雍正皇帝时有个大臣鄂尔泰有句名言:“大事不可糊涂,小事不可不糊涂,若小事不糊涂,则大事必至糊涂矣。”如果彼此之间非要在一些小事上争个高低,弄个水落石出,势必导致无原则的纠纷,对班子的团结不利,对个人的成长也不利。
第三,利要谦让。一方面,对人要谦虚。满招损,谦受益。人修身立世,不管有多么渊博的知识,有多么骄人的成绩,只要一骄傲自满就会失败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有一句话“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”,意思是“知道自己哪里不足,是聪明的人、上等人;不知道自己半斤八两,自以为是,会出问题。”孔子说,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牛顿说,我之所以取得成功,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一个共产党员,只有保持谦虚的作风,不恃己之长,不鄙人之短,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,以人之长补己之短,见贤思齐而不心生嫉妒,才会不断地进步。另一方面,对利要谦让。利益对人来讲,是个最严峻的考验。我们对利和义要有一个辩证的看法。只有让利于人,才能得义于己,只有让利于人,才能团结人、凝聚人。抗战时期,在延安的中央领导没有小汽车,到哪里去都是骑马或步行。爱国华侨陈嘉庚送来了两辆小汽车。管车的同志首先分给毛泽东一辆。毛泽东坚持一辆给管军事的朱德总司令用,一辆给延安的“五老”(徐特立、董必武、谢觉哉、林伯渠、吴玉章)。有一次,毛泽东骑马去枣园开会,因马受惊,从马上摔下来左手被摔伤,朱老总和“五老”都要把车让给他坐,他仍坚持不坐。以毛泽东的身份、地位和工作需要,坐一辆小车当之无愧,可他就是不要,让给朱总司令和“五老”。这一让,让出了先人后己的伟人风范,让出了风格、让出了团结、让出了威信,让出了患难与共的凝聚力。这说明我们在利益面前要做到谦让,见利而不忘义,这样就不存在搞不好团结的问题了。
三、正确对待自己——知足常乐
从根本上讲,只有正确对待自己,才能正确对待他人,正确对待组织。人贵有自知之明。不论做人做事做“官”,只有正确对待自己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,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、得与失,才能够做好人、做好事、做好“官”。有句谚语“天使飞得很高,主要是把自己看得很轻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。看得太重,包袱也就背得很重。一个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进的人是走不动的。当年,拿破仑率军纵横欧洲大陆时,曾踌躇满志地挥鞭说,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。
第一,要终身学习。要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追求。培根有一句话,叫作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智慧,数学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”,道出了开卷有益的真谛。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,而不是为了包装自己。有的干部在学习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。有的热衷于搞个文凭,包装自己,不是真学。有的是浅尝辄止,满足于一知半解。有的是平时不学,急用急学,不用不学,以干代学。关于学习的问题,这里,我想借用三段古人的话谈谈我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。第一句话:“盛年不再来,一日难再晨,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”。在座的大多数是中青年干部,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,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,才能不断地进步,提升自己。第二句话: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。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知识更新日益加快。如果不学习,我们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。不管你是本科毕业也好,研究生毕业也好,过去的老本总有一天是要被吃光的,所以要不断地加强学习。第三句话:“士三日不读,则其言乏味,面目可憎”。说的是,一个人三天不读书,说的话也没有味道了,看起来也令人讨厌。所以,我们要把学习升华为一种境界,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,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,树立新的学习理念,改进学习方法,增强学习效果,提高学习质量,做到学有所长、学有所获。
第二,要忠诚事业。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高于一切的。我们从事的本职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。忠诚于党的事业,就是要爱岗敬业,多作贡献,争创佳绩。忠诚于党的事业,就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、解难事,多做一些促发展、保稳定的事,多做一些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事,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现在我们有的干部干工作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,而是热衷于沽名钓誉、搞形象工程、搞虚假工程;有的干部,不把精力用在事业上,热衷于跑“门子”、拉“关系”,投机钻营;有的不思进取,得过且过,贪图安逸,打“太极拳”、做“老好官”;有的干部作风飘浮,办事粗糙,马虎应付等等。这些都是事业心、责任感不强,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。胡锦涛同志说:“群众在我们心里的份量有多重,我们在群众心里的份量就有多重”。如果我们不把群众当回事,群众也就不把你当回事。人民卫士任长霞去世后,万人空巷为她送行;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离开东山40多年,去世已经20多年,现东山人民仍是“先祭谷公,后祭祖宗”。这说明他们在人民心中的份量非常重的。群众是最容易感动的。平时我们很少下去,逢年过节送个慰问金去,几百块钱,但群众接到以后,非常感动。前不久,市委组织部推出了一个“部长访谈日”的活动。部里的几位部长每周星期二轮流接待群众,采取接访、走访、请访等形式,目的在于加强与党员、与群众的沟通联系,直接倾听基层的呼声。上周星期二,第一天的“部长访谈日”,我接待了两个党员。其中一个是临湘桃林铅锌矿的眭银媛老大妈。去年她就曾给我写过一封信,反映原桃矿改制以后,很多职工住到了市区,没有转党组织关系,没有地方过组织生活。后来我们把这封信批下去了,派人调查了解情况,把这批同志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居住所在地的党组织。她很感动,说:“党组织还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党员,普普通通两位老党员写了一封信,你们很重视,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问题。”70多岁的老人,一个人专程到市委组织部来表示感谢。来了之后,我们对她的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,并送给她一些书和一点慰问金。当时她就非常感动,热泪盈眶。她觉得,她作为一个党员非常自豪。群众是最容易满足的。你给她一点帮助,他就感激涕零。我们完全有能力,帮助群众多办一些好事、一些实事。也有责任,帮助群众多办一些好事、一些实事。
第三,要淡泊名利。克里姆林宫内曾经有位尽职尽责的老清洁工,他说“我的工作同叶利钦的工作差不多,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,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。每个人都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。”这个清洁工的话令人深思。他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,但他的心胸很豁达、很坦荡。他的话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:一
第四,要谨慎用权。权力是把双刃剑,用得好,利党利国利人民;用不好,误党误国误自己。权力也是一种风险,离权力越近的人风险也就越大。一步可登天,一步也可以下地狱。有一句话说得好,人不可能把金钱带进坟墓,但金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。人一旦拥有了权力之后,就会面临“三多三害”的考验。有了权,亲戚朋友多了,过去不认识你,你不认识的,也成了亲戚了,也成了朋友了,这个找你办事,那个要你帮助,稍有不慎,就会被亲情、友情所害;有了权,面临的陷阱和诱惑就多了,金钱、美色、物欲是很具有诱惑力的,就会有人为了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谋利益,稍有不慎,就会为金钱、美色所害;有了权,知道你爱好的人就多了,有的人“不怕领导不喜欢,就怕领导没爱好,”只要领导有了爱好,他就千方百计地投其所好,稍有不慎,就会被爱好梭害。要做个好官,在如今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对在座的各位我不讲更高的标准,不提更高的要求,只奉劝大家一句,要学会保护自己。怎样来保护自己呢?我个人的体会是“三慎”。一是慎“独”。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,非常谨慎,非常严格地按照道德、纪律的要求去做,达到洁身自好、自我约束。这是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。二是慎“友”。交友要谨慎,多交真友,少交假友;多交诤友,少交捧友;多交学友,少交玩友。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不择手段去拉拢你、腐蚀你。没出问题的时候,拍胸脯:“你放心,我送钱给你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砍掉脑袋,我也不会说出去。”出了问题,没砍脑壳他早就说了。三是慎“乐”。不该去的地方不去,不该玩的地方不玩,管住自己的爱好,以防被人利用。总的来说,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就是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,常思贪欲之祸,常除非分之想,常怀律己之心,常修为官之德。只有这样,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。
以上是我个人对于“三个正确对待”的一些切身体会,不对的地方,请大家批评指正,谢谢各位!
(根据盛荣华同志
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办公室编 责任编辑 王建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