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网上查询大厅 > 开放档案查询 > 史海钩沉
 岳阳城区商会与工商联演变沿革 
 岳阳城区商会与工商联演变沿革 
编稿时间: 2014-08-12 08:40 来源: 岳阳市档案局 
 

商会是清末至民国年间,工商界“以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之发展增进工商业公共之福利为宗旨”而成立的民间团体。其职责是维护工商界的合法权益。调解工商界之间的纠纷,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政策,完成各项军政公差。
    工商业联合会(简称工商联)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由工商界组织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,其宗旨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,团结教育工商界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,具有一定的统战性、经济性和民间性。
    岳阳,自古为三湘四水货物通衢集散之地。清光绪25年(1899年)11月,城陵矶设海关,岳州正式开埠。自此,华洋贸易,源源不绝,“上裕国课,下益民生”。生意兴隆,商业旺盛。为维护商民之利益,1909年岳州商会正式成立。解放后,撤除商会,建立了工商联。本文仅就岳阳城区(今岳阳楼区)商会至工商联的演变沿革作一叙述,以飨读者。

一、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商会

清光绪25年(1899),岳州开为商埠,清政府在岳州设立商务管理局,管理城区工商及外洋通商事宜。1909年12月,撤销商务管理局,成立岳州商会,改为民间商业团体。商会通过各行业、行(帮)会管理城区工商各户,会址设下鱼巷子“水龙公所”内。首任会长吴济忠,会董27人,有会员356人。翌年,岳州商会又在北京设立会馆。1911年,左秋帆继任会长。1915年至1917年,吴尧臣任会长。
     1919年,岳州商会改为商务公断处,彭立洲任处长。1921年8月,又改为岳阳县商会,会址设南正街“泰恒祥绸缎店”内。至1920年,先后有余云臣、陈小平、余云臣、谭风初、林悦吾等人任会长。
     1926年12月,在大革命影响下,成立岳阳县商民协会,作为“国民革命之商民”组织取代原有之商会。会长仍由原商会会长余云臣担任。商民协会的会章规定,商民协会会员不脱离原商会,并共谋商会之发展。同时规定牧师、买办、劣绅、贪官污吏、外国商人均不得为会员。并按城区商民经营品类,分为绸布、南杂、粮食、盐业、百货、酱园、陶瓷山货、旅栈八大行业。
     1927年“马日事变”后,商民协会停止活动,城区工商各业仍由商会管理。1930年,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撤商民协会,各商业户仍由商会及各同业公会管理,商会由会长制改为委员制,岳州商会由各同业公会选举谢汉章为主席。翌年4月,谢汉章逝世,肖毅臣补选为主席,时有会员5100多人。
     1938年11月,岳阳沦陷,大批商人逃往外地,商会不复存在。1943年,留在城区工商业者在日伪政权的压力下,被迫成立所谓岳州商会,陶子江任会长,管理城区商业,但此商会徒具形式而己。
     1945年8月,日本投降后,河山光复,大地重光,流落外地的岳州籍商人纷纷返城。随着商业的逐步恢复,滨湖附近各县的商人也源源不断地来岳经商,城区的工商业又逐渐繁荣起来,但毕竟元气大伤,仍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。为加强对城区工商业的管理,岳阳县政府指令商界成立“岳阳县商会筹备委员会”,同时,组织成立了绸布、百货、南货、银楼、国药、盐业、陶瓷、文具、牙行(即交易所)、旅栈、筵席、屠业、渔业、缝纫、理发、米酒、陆杂、木器等18个同业公会。1946年元月,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,选举唐光勋为商会理事长。同年8月,由毛程敏继任理事长。

二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工商联

     1950年5月,岳阳县人民政府工商科指示撤除商会,建立岳阳县城厢区工商联筹备委员会。同年6月22日,筹委会宣告成立,推选李凤麟、李庆福为正、副主任。翌年8月,周养轩继任主任。会址仍在旧商会会址水龙公所。工商联筹委会成立后,即着手整顿基层行会组织,将解放前遗留下的21个行业同业公会,按工业、商业、手工业的类别及经营性质,重新组成绸布、南货油盐、百货香烟、陆杂、中新药、山货陶瓷、文具印刷、柴炭、屠业、鸡鸭鱼、茶楼酒馆、旅栈、理发、浴室、牙行转运、戏剧、行商、照相镶牙、香烛鞭炮、碾米榨油、窑业、染织、竹作棕绳、五金修理、豆作、缝纫、铁作、白铁秤铜、弹花、机丐、鞋业、烟皂制作、木作油漆、造船、估衣麻袋等34个行业的同业公会。1953年元月,又将城区的小摊小贩联合成立城厢镇小商小贩联合委员会,作为工商联团体会员。
     城厢区(镇)工商联筹委会成立后,立即组织全体会员在城区工商界开展统一建帐举办薄记班,以稳定物价,稳固市场。为配合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宣传,筹委会成立了政治时事学习领导小组,将各行业编为34个学习小组,每周学习一次,结合学习时事政策法令,使工商业者受到政治启蒙教育。此外,积极组织城区工商界人士捐献6.11亿元(旧币),支援抗美援朝。组织工商业者拥护并参加土地改革,积极参加镇压反革命活动,参加“五反”运动等政治活动,参加抢险救灾等公益事业。
     1953年10月,以城厢镇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为基础,成立岳阳县工商业联合会,城区的工商业直接由县工商联管理,并在城陵矶成立了工商联分会。
     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县工商联及各分会停止活动。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直至1983年,中共岳阳市委统战部按中央指示精神,决定恢复工商联组织。1984年5月,正式成立岳阳市工商业联合会。
     尔后,随着岳阳经济的日益发展,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崛起。1992年,岳阳市郊区工商联、岳阳市南区工商联相继成立。
     1996年4月,岳阳市南区与郊区合并成立岳阳楼区。次年5月,成立岳阳楼区工商联(总商会),曾和平当选为会长。

摘自《岳阳楼区文史第一辑》(1998年)

 
 
打印本页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