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支彩笔绘人生
——记中央美院教授、著名画家周令钊先生
周令钊,1919年出生于平江县连云山下、汨罗江畔。从小深受当国画教员的母亲影响,爱好美术。
1929年,军阀混战,他随家人迁居长沙。“九·一八”事件发生后,他在长中附小上学,跟老师学用美术字写抗日标语,画揭露日寇蚕食侵吞我中国的宣传画。高小毕业时他跳过初中,考上了华中美专,后上武昌艺专。毕业去上海学印刷制版,坚持学画,半工半读。“八·一三”,日本进攻上海,他回到长沙。参加湖南省抗敌画会,每星期赶出一个画展,到街头乡镇巡回展出。1937年到广州,参加“八·一三”歌咏队,在“八·一三”火炬大游行中画了两幅大画《起来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》和《挺起胸膛,按住疮伤,前进》。
1938年去武汉,进入政治部宣传厅艺术处的音乐美术科,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“抗日宣传周”,参与了巨型画《全民抗战》的创作。从武汉撤退去长沙,他后来被分配到桂林行营政治部宣传组。先后在行营宣传组画抗日宣传画,到艺术馆画“国家至上”演出海报,在国艺社为“明末遗恨”、“梁红玉”设计舞台布景;“新中国剧社”成立,他参加“新中国”,画“大雷雨”海报……当时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,田汉说青年人应去抗日前方服务,于是他去柳州参加了抗敌演剧第五队。先后参加反法西斯话剧“人兽之间”的演出,设计了舞台的布景,演配角,画海报,参加“黄河大合唱”等许多解放区歌曲的演唱。后随五队经昆明、大理、保山、芒市过宛町桥去缅甸,演出慰问远征军。一路上演出过“风波亭”、“丁大夫”等。他设计布景,演配角,并一路写生,记下那饱受伤害的山河情景。
1945年,日本投降,他离缅甸经昆明到广州,在电影院画广告,去香港画电影布景。1946年经长沙去武汉,在演剧六队设计“夜店”布景,为田汉的“丽人行”设计布景。他想着“山那边好地方”,先到北京再设法去解放区。1947年到上海,看望田汉,田汉要他先去上海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。他和同学深入上海农村,写生作画,创作农村题材,用组画、连环画画“武训传”;在上海、杭州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宣传。
1948年,有人将他介绍给徐悲鸿,徐悲鸿聘他到北平艺专实用美术系任教。1948年底解放军包围北平,在艺专地下党组织下,他参加创作迎接解放的木刻宣传画,与艺专师生迎接解放军。北平解放,国立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,徐悲鸿任院长。1949年7月1日,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为他和陈若菊在府上主行了婚礼,激励他俩共同努力,从事绘画和设计。
国共谈判在六国饭店举行,周恩来主持,领导要他带学生设计布置会场,他画的毛主席像,戴红军帽,容颜焕发,胜利微笑,满堂生辉。
1949年10月1日前夕,领导交给他一项光荣任务——为开国大典画悬挂于天安门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。接到任务,他便带着助手、学生来到天安门,在城楼上的大民殿外搭起了脚手架,开始工作。每天天亮时就开始作画,直到天黑看不见为止,一次一次爬上爬下……如此反复很多次才大功告成。
开国伊始,百废待兴,工作千头万绪。他先后参加设计了团旗、队旗,并参加了国徽设计。
1950年起,每年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,担任天安门前游行队伍中文艺队伍的美术设计。
参加设计并执笔绘制了“八一勋章”、“独立自由勋章”和“解放勋章”。
1950年开始,担任第二、三、四套人民币的美术设计。
从建国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他担任中国邮票局的艺术设计顾问及具体的美术指导工作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后又任全国邮票设计评审委员。参加“中国共产党八大”(1956)等邮票设计,自己也设计了“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纪念邮票”(1959)、“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邮票”(1960)、“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邮票”(1963)、“狗年生肖”(1982)、“四大名楼邮票”(1987)。“国庆十周年纪念邮票”(1959),获得最佳邮票设计奖。1997年设计了“炎帝陵”电话卡。
1951年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油画《五四运动》,至今展示并收藏于馆中。
1959年参加“民族宫”建筑的美术设计。
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了毛主席故居“韶山冲”的湘绣屏风画稿。
1963年为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度尼西亚赠送给苏加诺总统的国礼“友谊彩虹”苏绣绘制画稿。
为历届全运会的“开幕式”、“闭幕式”设计了大型团体操背景画,并于第三届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金质奖章。
80年代为全国最早的主题公园——深圳华侨城的“锦绣中华”和”“民俗村”做总体艺术设计。
间或作标志设计,如“储蓄会徽”、“中日友好医院”院徽、“中央财经大学”校徽等。
挤出时间参与相当数量的书刊封面、插图、招贴创作。如《王贵与李香香》和《刘三姐》等插图;梅兰芳“洛神赋”、程砚秋“荒山泪”、“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”等招贴画。
继1938年,19岁时参加武汉黄鹤楼《全民抗日》壁画创作后,1959年又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创作了金丝楠木立粉勾金重彩的《世界人民大团结》壁画;为新建黄鹤楼设计并制作《白云黄鹤》大型彩色陶板壁画;为《人民日报》办公楼画丙烯壁画《漓江迎宾》;为渤海石油设计院设计陶瓷壁画;为深圳华侨村文化中心的防火幕设计金属喷绘画;为浙江南浔画《南浔水乡》长卷;2001年为北京饭店创作《古都集翠》刻漆壁画;为家乡湖南作画7幅,为平江县画壁画《春洒黄金堰》、《深山邮情》、《连云茶香》;为常德诗墙设计《沅江水暖》、《澧水花繁》两幅石刻长卷。2002年为岳阳市南湖宾馆绘制了丙烯壁画《春风又绿盘石洲》和《天下忧乐情满楼》。2003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《松竹梅》大理石浮雕,2005年画《丽江古镇》长卷。
作为一个从连云山下走出去的赤子,他无时不在牵挂家乡、思念家乡。他用一支彩笔描绘家乡的美景。2010年,湖南省旅游局、岳阳市人民政府、中国旅游报社联合主办五湖牵手五岳“旅游同盟大会”,接到邀请,91岁高龄的周老欣然应允,携夫人陈若菊率领中国美术界知名山水画画家,共同打造最美山水画廊,将“五岳”、“五湖”美景永远落户岳阳。
摘自《民本岳阳》2011年第5期